心 要像 明月 一樣, 有月 就有 水; 心 要像 天空 一樣, 雲開 見 青天。
用 寧靜的 心態, 觀 大地 眾生相, 聽 大地 眾生聲。
心如鏡。 雖 外在 景物 不斷 轉變, 鏡面 卻 不會 轉動, 此即 境轉 心 不轉。
心隨 境轉, 動轉 不息, 則 人我 事非 皆成 昏擾, 不能 自已。
鏡子, 是 用來 鑑照 物體 影像 的; 但 必須 鏡、 物 相離, 方能 清澈 映照。 如若 物體 貼鏡 或 塵封 鏡面, 即使是 明鏡 清影, 亦難 映照 鏡物。
人之 「心思」 如鏡, 欲 求得 智慧、 明辨 事理, 亦須 遠離 人我 是非 凡惱; 此 即是: 「當局 者迷、 旁觀 者清」 的 道理。
人心 如 一面 鏡子, 照山 是山, 照水 是水; 因 塵世 懵懂, 浮塵 所染 而 面目 全非。
人的 心念 意境, 如能 時常 保持 開朗 清明, 則 展現 於 週遭的 環境, 都是 美 而 善 的。
人心 要 像水 一樣, 看似 綿軟 柔弱, 卻 涵力 源源, 不能 切斷。
人的心 就 像是 一畦田 。 土地 沒有 播下 好的 種子, 也 長不出 好的 果實來。
天堂 和 地獄 都是 用心 和 行為 造作 的。 不要 怕 天堂 與 地獄, 要怕 的 是 心的 偏向。
心無 邪思, 意無 邪念, 即 常可 自在; 心正 則 邪不侵。
時時 好心 就是 時時 好日; 時時 保持 心中 的 正念, 任何 時間、 任何 方向 與 地理 都是 吉祥的。
心志 若能 守持 於道, 必能 精深 博大; 否則, 即使 透徹 千經 萬論, 亦如 空花 水月, 遺 一事 無成。
三心 二意 無定性, 四處 徘徊 不專精, 僅管 條條 大路 通 長安, 卻 永遠 無法 到達 終點!
人心 的 散亂 有 兩種: 一是 昏沉、 一是 浮動。 昏沉 是 湖里 湖塗 空過 時日; 無所 事事 渙散 體力, 懈怠、 懶惰、 昏睡、 不肯精進... 浮動 是 心念 不定、見異 思遷、搖擺 不止、 浮沉、 動盪、 放逸、 無法 安靜...
以 慈悲 喜捨 之心, 起 救苦 救難 之行, 興樂 拔苦, 締造 清新 潔淨 之 慈濟 世界。
以 理事 圓融 之 智慧, 力邀 天下 善士; 同耕 一方 之 福田, 勤植 萬蕊 心蓮, 同造 愛的 社會。
要用心, 不要 操心、 煩心。
身體 的病 倒好 治療, 怕的 是 心病; 有了 心病, 於行、 住、 坐、 臥中 都 不得 安寧, 渾身 不得 自在, 甚而 吃 不下, 睡 不著...。
眾生 心病, 擁有 的人 煩惱 「失」; 沒有 的人 憂慮 「得」, 患得 患失, 即成 憂愁。
若是 身 一無 所有, 則 心 一無 掛礙 - 沒有 得失 的 牽絆, 沒有 物質的 積累, 心靈 自然 沒有 掛礙。 這是 聖者 所有 的 境界, 也是 學佛者 所求 的 境界。
所謂 凡夫 心, 是有 過去、 現在、 未來 之 分別心。
凡夫 就是 追求 神奇 鬼怪, 所以 心才 會亂, 因 心亂 故 才要 去找 八萬 四千 法門, 找得 團團轉; 實在說 修心 很簡單, 只要 『斷貪』 - 那一個人 心亂 不是 為了貪。
眾生心 即是 凡夫心, 也是 污染、 有色彩 的心, 色彩 抹淨 即現 佛性。
心、 佛、 眾生 其實 沒有 差別, 佛 也沒有 比 我們 多 一隻手 多 一隻腳, 所差別 的 只是 佛心 清澈 無礙, 真如 自在; 而 凡夫心 則有 塵埃 染著, 世俗的 塵埃 一層 一層 的 覆蓋, 讓你 看不清 真實的 面貌。 佛心 又向 保險箱 一樣, 保管住 最重要 的 東西 不讓 它遺失; 而 凡夫 心有 如 垃圾場, 有害 無益 的 東西 放在 心中 積存 一大堆, 無法 清理, 使 自己 痛苦 不已。
有人 點燈 求 光明, 其時 真正 的 光明, 在 我們 心理。 佛前 的燈 不必 刻意的 去點, 要緊的 是 點燃 我們的 心燈。
投件人:
Tony Chun-Ho Leung
Auckland, New Zealand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