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動方式 : 傳動方式大致分 2 種,包括 2 輛驅動和 4 輛驅動。而 2 輛驅動又分前驅和後驅,現分類講解 :
2 輛驅動 ( 2WD / 2 Wheel Drive ) : 只靠頭或尾兩個車輛驅動車子,後驅車靠車底一條傳動軸將動力傳至後輛。而前或後驅的車子各有不同的操控特性。一般車輛都是 2 輛驅動。
4 輛驅動 ( 4WD / 4 Wheel Drive ) : 全車 4 個車輛都用來驅動車子,後兩輛像後驅車一樣靠傳動軸將動力傳至後輛。四驅又分全時間四驅 ( Full-Time 4WD ) 和半時間四驅 ( Part-Time 4WD )。多數越野吉普車及某些高性能跑車都是四輪驅動的。
而傳動及引擎的佈置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
前置引擎前輛驅動 : 不用多解釋,看見名字就知了,擺放在前車軸上的引擎就是前置引擎。這是一般容積及車身小或平價車的佈置方式,日本出產的小車也主要是 FF。FF 車的好處是車身輕,因沒有傳動軸,所以制造成本也較低。FF車的弱點是在需要靠驅動力進行加速時,前輪負載變少,所以在關鍵的加速時的牽引力下降了。但是,由於 FF 車的重心處於前方,重量分配為前輪 60%,後輪 40%,前輪的重量較大。由於 FF 車的前輪即是轉向輪又是驅動輪,因此前輪胎的負擔很大,容易出現推頭 / 轉向不足 ( Understeer ) 現象,而前輪制動力的負擔也相應增大,很難實現前後輪的平衡。在正常行駛時這些都不成問題,而且相比之下還是 FF 車的操縱穩定性好,比 FR 車易於操作。現在,很多容積大 ( 2,000 c.c. 以上 ) 及車少大的汽車,都已是 FF 的了。但由於 FF 車始終牽引力不足,所以太大馬力的車都不會是 FF 的。
前置引擎後輪驅動 ( FR ) : 引擎裝在車頭,經傳動軸將動力傳至後輪,是為 FR。這是一種最傳統的傳動方式,主要應用於中、大型車。由於重量前後分散,重量分配接近於理想,即前輪 50% 後輪 50%。不過,由於 FR 是須要一條很長傳動軸來帶動,這不但增加了重量,也影響了動力傳動系統的效率。相比起 FF 車, FR 車較難操控,但對於某些人來講 FR 車是較有駕駛樂趣。在濕地或雪地上容易出現甩尾 / 過度轉向 ( Oversteer ) 情況。但在良好條件下起步或上斜,由於驅動輪的負載增大,其牽引性是比 FF 車好的。一般車身較大、馬力大及大多歐洲車都是 FR 的。
中置引擎後輪驅動 ( MR ) : 引擎裝在前和後車軸之間,後輪驅動的汽車是為 MR。與 FF 車相同,引擎與驅動輪很接近,可以實現在最短距離內驅動,所以無需傳動軸,減輕車重。 MR 方式便於對前後輪進行較為理想的重量分配,引擎和波箱等很重的部件集中於車身的重心部位。重量集中,在轉彎時會產生減少車身平擺方向的慣性力矩的效果。慣性力矩少,以汽車重心為中心的旋向方向的動作加快,收斂性良好。即盤操作靈敏,運動性好。轉彎極限性能可以設定得很高,但在高出這一範圍內,如超出極限,汽車便會發生過度轉向的傾向,需要快速準確的調整盤 ( 反手 )。雖然 MR 具有行駛性能良好的優點,但很少轎車會採用,原因是 MR 車不能保證做到車內向行李箱都有足夠的空間,MR 沒有尾箱,行李箱設在車頭且空間不足,座位亦只得兩個。( 小強叫 MR 車做「趕絕外母型」) 因此,適合採用 MR 方式的只有賽車,因為它重視行駛性能而忽略舒適性。在賽車場上見到的方程式賽車 ( Formula ) 全部都是 MR 的。
後置引擎後輪驅動 ( RR ) : 引擎裝在後車軸上或較後位置及後輪驅動是為 RR。與 FF 方式形成鮮明的對比,它的重量集中在汽車後部,引擎距離驅動輪很近,可在最短距離內驅動車輪,車身重量輕內籠寬敞。驅動的後輪車軸很重,起動加速時的牽引力良好。但是,牽引力雖大,轉彎性能卻存在一些問題。亦即是後驅車的通病—過度轉向,但 RR 車比 FR 車更難控制車身的姿勢。因為 RR 車的後懸 ( 後車軸至車尾部分 ) 裝有很重的部件,所以平擺方向的慣性力矩很大,不能立即收斂由於過度轉向而形成的車身姿勢。因此,與其他驅動方式相比,對車尾擺出的處理要快,早些調整盤。這正是 RR 車操控困難的要點所在。現在已很少這種驅動方式的轎車了。在現時香港有售的新車中,只有保時捷 ( Porsche ) 的 911 CARRERA、911 GT2 及 911 GT3 是以 RR 方式驅動,想擁有都唔容易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