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January 29, 2010

紅酒知識

大多數的人都以為「紅葡萄酒」就是紅酒(Red wine),這是錯誤的觀念。所謂紅酒,是採用紅葡萄釀造,發酵全程將葡萄皮連同葡萄汁一起浸泡發酵,釀成的酒含有極高的單寧和色素。它的關鍵是要紅葡萄、連皮、全程、不加糖。台灣生產的紅葡萄酒都加了糖,喝起來甜度高,不屬於紅酒。果皮與果汁發酵一段時間,在適當時候除去果皮再繼續發酵,酒色呈粉紅色,是玫瑰紅酒。發酵一半就裝瓶,讓後段發酵在瓶內進行,使得發酵產生的二氧化碳留在瓶內,是汽泡酒(香檳)。都不是紅酒,不具備紅酒的特性,不可和紅酒混為一談。
  紅酒裝瓶以後仍會繼續發酵。假如直立儲存,酒瓶的軟木塞會乾硬萎縮。一旦瓶外空氣滲入,酒質就會變味發酸。正確的儲存方法是平躺來放,讓軟木塞始終浸泡酒液而膨脹,徹底阻絕瓶內與瓶外空氣的流通。其次,儲存的溫度要適當。溫度太高、變化太大,對酒有不良的影響。最好的儲存環境是地窖或專業的冰箱。某些酒標有「bin」的顯示,表示是裝在橡木桶、擺在地窖發酵而成的紅酒。假如沒有適當的儲存環境,買回來以後最好在一.兩年之內喝掉。否則,好酒變壞酒,壞酒變醋。
紅酒平躺放著儲放,軟木塞浸泡日久會分解、產生木屑。飲用前一天要直立,讓木屑沉澱到瓶底。注意看,紅酒的瓶底向中間凸起。這設計不是為了好拿酒瓶,而是要讓木屑沈澱到凹溝。
喝紅酒不可以加冰,也不能像香檳放在冰桶裡,最適當的飲用溫度是攝氏十至十四度。台灣的冬天,可以直接飲用;夏天,最好先放到冰箱的冷藏室,用餐前一至半小時取出,先開瓶,擺在一旁慢慢醒酒,同時讓溫度回升。

  想要充分享用紅酒,一支合適的酒杯十分重要。好的紅酒杯是薄身、無花紋、無色、透明、高腳。高級的紅酒杯是杯身的玻璃薄。薄到據說可以透過空氣,不必搖晃酒杯,酒也能從各種角度和空氣接觸。紅酒杯可以區分成杯身、杯腳、杯底。杯身要大、要深,杯口要向內縮,除了在收集酒的香氣,也讓飲用者在晃動酒杯時,杯裡的酒液不易灑出去。至於杯腳,要細、要長,一來是為了美觀,二是讓飲用者有足夠的空間握著杯腳。手掌遠離杯身,是希望手的溫度不致影響酒的溫度。再專業一點,有的人乾脆抓著杯底。手直接握住杯身都是外行。

高級餐廳,為了證明如假包換,必須在客人面前當場開瓶。開了以後侍者將軟木塞交給客人。客人先目視檢查,軟木塞不可爛、不可變形,然後把浸酒的一端放在鼻前聞一下。如果有霉腐味,表示酒儲放不良,壞了,不必試喝,直接教侍者換一瓶。聞完軟木塞,覺得沒問題,對侍者點頭示意。侍者這時才能在杯中淺淺地倒一點,讓你試看、試聞、試飲。(看是看酒的成色。為了正確觀察,把杯子放在白色背景的前方,微微向外傾斜酒杯。注意是否有木屑或雜質,同時觀察酒的顏色;咖啡色,壞了;紫紅色,酒的年紀很輕;中間色澤深,外圍帶褐黃色,好酒。聞是聞酒的味道。將杯口整個罩住鼻孔,深呼吸。高級的紅酒聞起來味道很「厚」讓人感覺它很濃很複雜,需要「很多很多」的氧氣,「很長很長」的時間,才可能將所有香味散發出來。試飲,儲存不當的酒,會有霉腐味,試飲不滿意,可以要求退貨。侍者這時可能也會試喝一點,如果真有問題,有商譽的餐廳必然會收回。
  高級紅酒的酒瓶都有人搜集。為了避免酒液「流花」酒標,正確倒酒是讓酒標的正面朝上較講究的餐廳甚至會用餐巾將瓶頸圍上。此外,年代老的酒(超過八年十年),瓶底一定有木屑。即使三、五年,有的也有木屑。因此倒酒時要小心,除了不可晃動酒瓶,倒到最後,還要留一點在瓶的肩部。  

紅酒開瓶以後,看酒的類型、品質,以及成熟程度,先靜放十五分鐘至一個小時,讓它與空氣「呼吸」進行化學作用。假如沒有耐性,可以直接倒進酒杯,甚至晃動酒杯,加速酒與空氣接觸的機率。晃動酒杯的方法有兩種,一是拿起酒杯向內搖晃。這種方法杯子懸空,要晃動得均勻,得有點技術。另一種方法是用食指中指夾住杯腳,整個手掌平貼杯底,將杯底壓在桌面如同磨墨般地旋轉。轉,要小力一點。酒不幸灑出杯口,當場讓人臉紅。

  好的紅酒是藝術品。對於藝術品,不要「喝」,而「品」。每次品之前,先晃動酒杯,再用鼻子深吸一下,然後淺嘗一口,讓酒液在口腔保留一段時間,之後才慢慢地嚥下去。只有細細的品嘗才能品味出何謂藝術品般的紅酒。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