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當你欠缺,才會發奮拼搏。
或當你「覺得」欠缺,才會繼續發奮拼搏。
誰想發奮、誰想拼搏呢?做得這樣辛苦,而好逸惡勞,原是我們的天性。
唯一的動力,是欠缺。包括:飢餓、貧窮、尊嚴、安全感等等,種種匱乏,才能激發戰鬥力。
所以當父母為子女裝備一切、提升一切、保護一切之後,將他們全打造成王子、公主,試問這些孩子們,還有甚麼可以做?人性最矛盾,亦是最真實之處,是當你穿上最華麗閃亮的盔甲戰衣後,竟然已失去鬥志。還爭甚麼呢?當新一代年輕人覺得無欠缺,他們會有以下三種反應:
第一,回饋。自知收受父母太多,反而立志回饋社會,或將所學的服務弱勢社群,並投身無償的公益事業。至於回饋的目標,視乎世界潮流。像上世紀六十年代,眾王子、公主時興扶助窮苦,現今則必然是環保或拯救瀕危野生動物等等。於是追求理想的「紫微」、「太陽」、「天梁」等大行其道,成為未來社會的主流。
第二,是享受。當父母為子女設下萬無一失的保護罩,預先為他們買房子、買基金、買學位等等,王子、公主遂失去奮鬥的目標與原動力。
假如他們有理想,會嘗試回饋社會;假如沒有,便只會縱情享受,像「貪狼」、「廉貞」、「天機」、「天同」等等,酒色財氣,無一不精,或吃喝玩樂、嫖賭飲吹,又無所不能。
別以為貪玩沒出息。本來,每種才藝也是一門學問,你不妨開一家酒吧,或一家夜總會試試看。可是學習需要紀律與吃苦,當父母有庇蔭,何必虧待自己?於是只玩不做。
第三,是自閉。這點為古時的王子、公主所無。現代資訊科技太發達,即使足不出戶,只憑電腦通訊,已可以享受豐富的娛樂節目,並建立無邊界的社交網,不愁寂寞。在這種特殊的情況下,人性的陰暗面將會擴大,「巨門」、「廉貞」、「太陰」等,伺機發作他們的潛在弱點(「化忌」)。下一代欠缺的,反而是推動變化改革,以及堅守崗位的「硬人才」。文:康子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