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讀過一篇文章,覺得很有意思,現節錄如下,與大家分享:
有這麼一個故事:聰明而上進的少年到處尋求生活智慧,往山中拜會老僧,少年問如何才能成為一個自己快樂也讓別人快樂的人。
老僧說:『孩子,在你這個年齡已經有這般心思,實在難得,好罷,就讓我送你四句。 第一句是「自己即是別人」。』
少年略加思考,說:『您的意思是,在我感到憂傷痛苦時,把自己當成別人,痛苦就會減輕,而當我歡喜若狂時,把自己當作別人,就會心境平和,不致得意忘形?』
老僧微微點頭,第二句是『別人即是自己』。少年沉思片刻,說:『這樣,我就能同情別人的不幸,理解別人的需要,並且像對待自己般地給予幫助。』
老僧十分滿意,繼續說出第三句話,『別人即是別人』。
少年回答說:『這樣的話我就懂得徹底尊重別人,不把自己的意願強加到別人頭上,不侵犯別人空間領地。』
老僧容顏大悅:『很好,很好,第四句話,『自己即是自己』。』少年苦思不得其解,老僧說:『這四句話聽來簡單,要做到融會貫通,受用無窮,需要你一生的經驗與體會。』
後來少年在社會中闖蕩,發現別人並不如想像中友善,營營役役,勞勞碌碌,摩肩擦背漠不關心,這才明白當沒有人珍惜自己、愛護自己時,反而更要珍惜、愛護自己,因世上畢竟只有一個自己,自重、自省、自愛,就是人生的最高智慧。
作者:陳國棟 (現任職公立醫院精神科醫生)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